王朝慶 王剛
“四千”精神是江浙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從本質上看,“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是一種敢闖敢拼、堅韌不拔、善于突破和敢為人先的干事創業精神,具有豐富的哲學蘊含。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曾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達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薄八那А本袷墙闳嗣裨诿鎸ι罹骄扯<綄崿F幸福安康的強烈需要中孕育產生的。改革開放之初,制約當地人民群眾實現幸福安康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口與資源的不平衡。比如,這一時期,浙江土地面積僅為全國1.1%,人口為全國的3.8%,人均資源擁有量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居全國倒數第三。同時,與之毗鄰的江蘇在“人”“地”關系上也比較緊張。據有關數據統計,在1980年,全國人均耕地面積是1.51畝,而蘇南地區只有0.98畝。
為解決老百姓的生活窘境和實際困難,江浙地區基層領導干部堅持解放思想,打破既有的思維定式,從本地具體實際情況出發,領導人民群眾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創辦鄉鎮企業。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江浙等地的廣大人民群眾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在艱苦奮斗中積淀形成了“四千”精神。40余年時間,當地人民群眾發揚“四千”精神,在發展民營經濟的火熱實踐中,徹底改寫了以往貧窮落后的歷史面貌?!八那А本裆羁腆w現了江浙地區在實現人民幸福安康目標中千方百計擺脫貧困問題,合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于一體,是江浙地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能夠實現率先起步和快速發展的精神密鑰。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實踐中,擺脫了以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傳統觀念束縛,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尊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江浙人民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在解決貧困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了以“四千”精神為文化底蘊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等發展路徑?!八那А本袼摹白摺薄罢f”“想”“吃”幾個字,本身即帶有鮮明的主觀能動性,深刻表征了江浙人民不怕吃苦的奮斗精神和善于思考的創造精神。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以“四千”精神為文化底蘊的江浙人民,總是能夠搶抓時代機遇,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在制度體制、經營方式、人才引進等方面大膽地改革創新,從而為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地方性經驗。江浙人民在踐行“四千”精神的過程中檢驗和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理性,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
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四千”精神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江浙地區實踐的生動寫照。這種精神雖產生于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區域,卻在特殊性中蘊含著普遍性,既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價值穿透力,同時又是企業家精神的題中之義和重要構成,應當大力提倡和弘揚。
大力提倡和弘揚“四千”精神,是貫徹落實“四敢”要求的積極舉措。202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堅持真抓實干,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薄八那А本竦暮诵囊x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敢”要求在價值內核上相互貫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后更不會變,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廣大民營企業家要堅定信心再出發,以“四千”精神切實踐行“四敢”要求,繼續奮力譜寫新的創業史。
大力提倡和弘揚“四千”精神,有助于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鮮明主題,這對民營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廣大民營企業家要大力弘揚“四千”精神,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
大力提倡和弘揚“四千”精神,是有力應對前進道路上風險挑戰的強大動力。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從國際上看,世界正處在新的動蕩變革期,“黑天鵝”“灰犀?!笔录l發,“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各種不確定的風險挑戰愈加劇烈。從國內看,我們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和能源安全、防范金融風險等戰略性問題。這些問題是否能夠解決,關系著廣大民營企業家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廣大民營企業家必須大力弘揚包括“四千”精神在內的企業家精神,在大戰大考中打開事業發展的新天地。
?。ㄗ髡邌挝唬航K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基地)
《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