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東麓》 樊前鋒 著
詩人說,“蠶在吐絲時,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來?!?賀蘭山東麓橡木桶流出的,還有一條無形長路,一條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捷徑,向世界披告了一個奮斗的中國,一個開放的中國。
賀蘭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賀蘭山東麓,是中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世界公認的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既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又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近日,反映寧夏葡萄酒產業的長篇報告文學《賀蘭山東麓》,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書中指出,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發端于寧夏一個窮困而偏遠的國有農場,如今是當之無愧的具有改革開放標志元素、符號氣質的產業之一,亮眼地登上了國際大舞臺。本書作者、青年作家樊前鋒認為,葡萄酒是一種特殊媒介,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它的發展歷程一路感知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廣度與深度。
作者簡介
樊前鋒,1982年生,陜西富平人。寧夏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長篇紀實文學作品《閩寧鎮記事》《閩寧山海情》《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烏金裂變的寧夏啟示》及人物傳記10余部。擔任大型文獻紀錄片《閩寧紀事》總撰稿。被中國作家協會評為2022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先進個人。
內容簡介
這是繼《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烏金裂變的寧夏啟示》后,作者在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全書以國家的改革開放為背景,以國營玉泉營農場從事特色種植、探索發展葡萄酒產業為抓手,生動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者深入賀蘭山下的葡萄園,采訪200多人,歷時1年創作完成此書。全書37萬字,共分紫色葡萄染綠荒漠戈壁、玉泉營:大產業起步的小地方、國人的口感與酒廠的困頓等8章,每章互為關聯,總體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記錄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地方走向全國,進而走向世界的歷程,講述了四十年兩代人在賀蘭山下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接續奮斗的動人故事,謳歌了干部群眾開辟全新產業與創造幸福生活的初心與勇氣。
目 錄
精彩節選
“玉泉營很可能種出葡萄來!”譚以智說,“想來也巧,十幾年前,我在寧夏農業建設第十三師工作,有一次去西邵辦事。西邵人煙稀少,總共沒有幾戶人家,我路過時見一戶人家的院門敞開著,院里搭著葡萄架遮出了一院子的濃蔭,紅彤彤的鮮食葡萄一串一串掛下來。我忍不住上去打問,主人家說已經卸了上千斤葡萄,伸手摘了一串兒給我嘗,味道甘甜可口,讓我難忘。很多年過去了,這個情景總在我的夢里不斷出現……我今天上午在各隊看的時候還在想,西邵離咱玉泉營不遠,也就七八公里路程,西邵過去有零星的庭院種植,我們使一把勁兒,玉泉營應該可以實現大面積種植?!?/p>
大家心里一怔,覺得新場長越說越離譜。
在場的班子成員全是搞技術出身的,對葡萄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葡萄,中國最早記載它的文字就在《詩經》。古代原生葡萄,又叫山葡萄或野葡萄,《史記》與《漢書》中稱其為“蒲萄”。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引進歐亞種植葡萄的技術,招徠釀酒藝人,嘗試釀造葡萄酒。西域葡萄酒釀造技術傳進中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是在唐代。此時,鮮食葡萄在寧夏北部有零星的庭院種植,而釀酒葡萄一株沒有。
“玉泉營可以嘗試!”譚以智動情地說,“如果引進鮮食和釀酒兩大類苗木,種活鮮食葡萄,可以向市場提供鮮食水果;種出釀酒葡萄,就設法建一座葡萄酒廠,發展葡萄深加工。葡萄若是種成功了,咱們農場就能擺脫困境?!?/p>
大家聽得面面相覷,在譚以智的“天方夜譚”中,沒有人敢吭聲了。在場的班子成員和技術骨干都知道,土壤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想提高農作物的單產,要想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就必須認真研究土壤。玉泉營農場地處賀蘭山東麓的洪積扇區域。洪積扇,是河流或山溝的洪水流進平坦地勢后,由于坡度驟減、水流沖刷力降低,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形成的扇形堆積地貌。玉泉營這一片的洪積扇堆積物,以礫石為主,土壤屬于淡灰鈣土、洪積沙壤土,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干燥少雨。大家心里嘀咕著,譚場長初來乍到,為何提出種葡萄呢?這塊土地適合種葡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