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月23日是原中央農業部老部長何康百年誕辰紀念日。其子何迪先生應邀參加在廣西、海南島舉辦的百年紀念系列活動,回京后撰寫悼念文章,記敘紀念活動中的部分議程和內容,以此緬懷父親真摯、奮斗、奉獻的不平凡的一生。
在父親何康百歲之際,我寫了一篇感言:“按陰歷,今年正月初八,是爸爸百歲誕辰。爺爺在爸爸的滿月照上寫下,‘小三以正月八日生,方面大耳巨頭,目光耿然有神,啼聲極大。命者云是富貴壽考相。年十八即當發軔,為社會英終其身,無蹇運也’?!?/p>
按陽歷,2月23日是他干部履歷表上的生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和海南大學,即原來的熱帶作物“兩院”要舉辦紀念活動,在儋州寶島新村立父親的塑像,海南出版社也將發行我編撰的新書《把心獻給人民——何康海南歲月家書文稿珍輯》。
何康塑像
捐贈父親所存的有關母校的文獻資料
2021年7月3日父親去世,享年99歲。100歲對歷史只是一瞬,對個人則是一生。即便是一瞬,總有印跡,個人一生映射著歷史變遷;即便是一顆砂礫,無它難積成山!
在過去的一年里,整理父親的遺物,編撰他的生平,一睹一物感深情,一撰一字探人生,讓我系統深入地理解著父親,即便是一粒砂,他做到了是一粒閃光的砂,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了閃光的瞬間。我上溯爺爺,下探自己,何家三代人的歷史反映了中國現代的變遷,值得記錄與探尋!記錄必須真實,探尋需要深思。其間有他們尋求認同的過程:認同民族、民主、民生;認同階級、主義、斗爭;返璞歸真,始終未變的認同是人性、善良、純真!
南懷瑾老師曾講:“歷史無對錯,人生有因果?!焙笕司帉憵v史,眾口不一,但是,人在做,天在看,有因必有果,相信“報應”二字!百歲爸爸在天上看,我們在地面做。爸爸,想念您,刻骨銘心,您是我們的榜樣,因為堅信:歷史一瞬會彰顯人生因果,一粒沙塵應有靈魂,也會發光!為此,我們開始了海南之行。
2月22日上午第一場活動是向柳州市人大捐贈父親遺物。我在致詞中講:“2021年4月,我和愛人王苗第一次回父親的母校廣西大學農學院——戰時農都沙塘。父親去世后,學校在柳州市人大的支持下,建父親和馬保之老師的塑像,并立項撰寫從沙塘走出來的兩岸三地農業領導人何康、李崇道、黃成達交往、促進合作的歷史。作為何康的后人,我們非常感動,決定捐贈父親所存的有關母校的文獻資料給沙塘戰時農都博物館和廣西大學農學院?!?/p>
八十年前,父親在戰時農都求學,沙塘聚集了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農業試驗場、中央農業試驗所等機構,一大批農林專業的教授、技工,形成了教育、科研、生產試驗的體系。在這樣的環境中爸爸完成了他的大學教育,結下了師生情、同窗誼,受益終生。在海南擔任熱作兩院的領導時,他提出了“一統四包三結合”(黨的統一領導,包科研、包教學、包實驗、包推廣,科研、教育、生產三結合)的辦院方針;在擔任農業部領導時,注重科學與教育、培訓各級農業領導干部和普及農民科學種田知識、內引外聯促進國際交流,這都能看到當年求學時的影響。
22日下午,由海南大學和海南出版社聯合舉辦了“何康遺物捐贈暨《把心交給人民》新書發布會”。我在致詞時說:“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明天是父親的百歲誕辰。能在這個日子里,介紹老校長捐贈的遺物,既榮幸,又感到責任?!?/p>
1960年2月周恩來總理視察兩院,何康向總理介紹熱帶作物產品。
學一門愛一門專一門的精神,對今天的學生們仍有借鑒的意義
去年初,我已將父親藏書1200多冊捐給了海大圖書館。這次捐贈遺物,要介紹的第一部分是父親的大學讀書和作畢業論文的筆記。
1941年根據父親單線領導人董必武指示,作為戰略棋子,長期隱蔽,學門專業,用于將來建設。父親由廣西大學經濟系轉入農學院,到柳州戰時農都沙塘。這是父親與農業結緣八十年的開始。同時作為長期隱蔽戰線的戰略棋子,在關鍵時刻也發揮了作用。1950年6月在臺灣犧牲的革命烈士、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將軍就是由父親、爺爺直接聯系的,提供了具有高度價值的情報。
這些保存了八十年的讀書筆記中有張表,列了植物名稱的拉丁學名、英文名、中文名,有些還畫了圖,父親全背了下來,這成為他終生的愛好。1963年底,遵照周總理指示,他率團訪問東南亞國家,每到一國,利用休息時間去采種。他給母親的信寫道:“晚上整理種子到深夜,我對此有特別愛好,許多樹木久聞其名,一旦親身見到,或是一種長久未查到的植物,一旦獲知它的學名、用途,真是其樂無窮?!彼S同國務院領導出訪澳大利亞、新西蘭,參觀農業研究所,翻譯遇到專業詞匯困難,爸爸充當了臨時翻譯。國務院領導吃驚地問父親是在哪國留的學?爸爸說,是國產的,抗戰時期就讀廣西大學農學院。
父親這種學一門愛一門專一門的精神,對今天的學生們仍有借鑒的意義。他的畢業論文筆記,有48種歐美日印外文參考書的摘錄,也有田間和實驗室的記錄。這篇《土壤碳氮比對水稻生長及產量之影響》被評為優等論文。1983年中科院院士陳華葵認為此論文仍有價值,推薦給中國農科院雜志發表。推薦信寫道:“在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一個愛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與反動統治勢力進行生死搏斗的同時,又艱苦地鉆研科學技術,為他日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做好準備,四十年的經歷證明,這種準備是完全必要的,是必不可少的?!?/p>
陳華葵在筆記中還提及兩位導師,已故的黃瑞綸教授:“在冥冥之中,黃老師可以坦蕩地說,我獻身于祖國的科學事業,我培育了一代英才,他們正在卓有成效地建設著可愛的祖國。學生是無盡的,人生是短暫的,我可以安息了?!薄皬埿耪\老師是我的同行舊友,在抗日烽火的年月里,學成回國,在昆明、沙塘兩地從事教學、科學研究,是我國土壤微生物學的開拓人之一。以后遠渡重洋,寄居海外。正是他把這篇論文偕行數萬里,珍藏四十年,又還給了論文的著者。髦年不歸,游子鄉心,綣綣之情,于此可見?!毕M@段論文的佳話對今天的師生有所啟迪。
“凡有熱作處,皆有寶島人”已成現實
第二部分捐品是父親1958年的日記本和兩封給母親的信。在近幾本筆記中選這本日記捐給海南大學,因為它記錄了創立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的歷史。1958年1月26日,爸爸與農業部教育局邢毅副局長、華南農學院杜雷書記商談建立華南農學院海南分院事宜。爸爸寫信給老領導、農業部副部長劉瑞龍請求幫助,又向中南局陶鑄書記作了匯報。2月經廣東省委批準設立。華南農學院建立了多個分院,以后唯獨草棚上馬的海南分院堅持了下來,1959年更名為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成為了今天的海南大學。
爸爸講:“我積極建議興辦學院并主動承擔領導責任的想法是,要發展熱作生產事業,光搞科學研究是不夠的,還要辦教育,培養熱作專業技術人才,而我國還沒有一間農學院開辦熱作專業的,建立熱作的專業學院是必需的。我感到歷來創辦一個新事業,都要辦學校培養一批為這一事業服務的人才。這樣科研、教學相輔相成,事業的規模才能更大?!笨蒲?、教育、生產三結合是父親一貫的主張。他提出“凡有熱作處,皆有寶島人”今天已成為現實。
從近200封家信中選擇的兩件,因為與學生相關。其中一封爸爸寫道:“到學生中三同了四天收獲頗大,要大大提倡深入實際、刻苦鉆研的作風,領導應以身作則做出榜樣?!?962年元旦的信中寫道:“和畢業班全體同志談了國際形勢、讀書方法及畢業分配問題。青年學生確實可愛,尤其是我們的學生特別樸實好學,更應好好對他們負責,教育他們?!?/p>
辦學院終于看到了初步的成果,在1963年,爸爸在信中描述了兩院國慶節的活動,“通過回憶對比,想想過去五年創業的艱難,大家感到收獲很大?!薄罢埩?位58班、59班校友回來座談,了解他們出去后工作情況及農場對我們畢業生的反映:一是吃苦耐勞,不講價錢;二是業務上可拿得起來。教師同學都感到鼓舞很大?!蹦卯斈甑脑捀爬ň褪恰坝旨t又?!?,今天也應如此。愛護學生發自父親的內心,他始終相信青年是祖國的未來!
第三部分捐品是1993年何康獲得“世界糧食獎”的證書和一份2003年熱作學院學生蔡雪琴的何康農業教育科研基金申請表。
爸爸是首位獲得有農業諾貝爾獎之稱的世界糧食獎的中國人,袁隆平是2004年獲獎的第二位中國人,以表彰中國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爸爸在致詞中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他是代表八億農民來領獎的。爸爸將20萬元美金捐出,成立了何康農業教育科研基金。
據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2021年7月15日緬懷名譽理事長何康的文章,從1997年至2020年,共計31所大中專院校的2959名學生獲得“何康農業教育獎學金”資助,累計金額達658.8萬元。
爸爸一直保存三份獎學金申請表,一份就是蔡雪琴的,另兩份是爸爸母校廣西大學農學院學生的。讀著蔡雪琴的申請表,既心酸心疼,又欣慰鼓舞,多么好的一棵苗子呀,自強不息,努力奮斗。二十年了,不知這位蔡同學身在何處,但是我把蔡雪琴的申請表收進了新書,相信看到你的成長,爸爸的在天之靈會由衷的高興!
教書育人,科研工作,始終是他心中的夢
第四部分捐贈是1989年“聘請何康為北京農業大學名譽教授”的聘書和一張1986年美國馬里蘭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證書。教書育人,科研工作,始終是爸爸心中的夢。他給母親的信中寫道:“自己后半輩子搞什么呢?搞關系、搞思想確非所長,我感到今后我們的工作主要要在學術上拿出東西來,必須要在學術上深入下去,領導需帶頭這樣做。但做學術工作是不容易的,要痛下苦功夫?!薄拔铱傁胍粋€人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有時想到年已四十,無所成就,各方面都深入不下去,頗覺空虛。有時又想到自己總算依附了一個事業,同它一起在艱難斗爭中成長,又感到生活很充實、飽滿。能把這支隊伍帶出來,基礎打好,就可讓位給青年有為的一代了?!?/p>
對于學術的重視,崇尚科學的精神,1961年爸爸全程參加了第一本《橡膠栽培學》、第一本《熱帶作物栽培學》的編撰工作,為此作了大量的筆記。在編撰完成后,他給媽媽信中寫道:“今早梳頭發現兩鬢已有星星白發,年紀不饒人,但心情很年輕?!?/p>
1988年,他65歲,已到了部長退位的年齡。他對我講,退位后,他最想干的是到大學教書,把他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人。他婉拒了領導讓他退位后任特別顧問的建議,又推掉去扶貧辦主持工作的安排,一心想去農業大學教書著書,于是有了這份聘書。農業院校都歡迎他去授課,華南農學院、熱帶作物學院、廣西農學院等院校都發了聘書。
但是真正實現這個愿望已是10年以后的事情。1999年,父親卸任全國人大常委委員后,辦了離休手續。當年10月,陪同他的老師馬保之一起去廣西大學農學院授課,92歲的馬老師講授“國際農業發展與合作”,76歲的父親講授了“中國的農業資源與區域規劃”。捐贈品中有父親在三周內十講的授課文案。
2月23日,我們來到了儋州寶島新村。參加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紀念父親百年的活動,父親塑像立在他當年題字的創業亭旁,“山野崛偉業,草廬出俊杰”。種棵當年父親引進的油梨樹,媽媽生前最喜歡吃油梨,寄托了我們的思念。
我在紀念儀式上致詞:“中國傳統講究魂歸故里,寶島新村是我們的第二故鄉!1957年我隨父親南下廣州,1958年舉家遷所建院來到這里,一起度過了三年困難時期,見證了‘儋州立業,寶島生根’光輝歲月。爸爸媽媽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二十年奉獻給了兩院,給了海南!我們將爸爸與媽媽的近200封家書、日志筆記、獎狀聘書等等一系列的父親遺物捐贈給熱科院,它們承載著創業歷史、兩院精神。
年88歲的父親帶領祖孫四代人最后一次回到寶島新村,并與曾孫在周總理題詞的碑前留影,希望我們不要忘記這里是故鄉。今天我們帶著兒孫三代人與親友們將爸爸媽媽的骨灰送到寶島新村,魂歸故里,入土為安!”
愿探尋、能理解父親和他的那個時代
我在《把心交給人民》的代前言“寫給爸爸的心里話”中寫道:“這一切不僅僅是盡孝與懷念,更為的是追尋一種精神,讓其傳承。近半年眼睛不適,查出得了青光眼,右眼已嚴重到中度,但編撰工作只能加緊不能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p>
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我一邊細讀文字一邊思考,一邊撰寫一邊探求,夢中縈繞,醒時體悟,總想提煉出幾個字概括父親的為人。當年岳父總說:“你爸爸這個人純,太純了?!碑斎皇前x,老區出身的干部眼中的爸爸,沒有沾染社會上的趨炎附勢惡習與人情世故的虛偽,不違心兩面做人,也可能過于單純難免吃虧,不精于計算有礙升遷。有益人民是做人的目標,唯有純粹是做人內在的品格、為人的本真。唯有純,才能干凈守住本性,唯有粹才能去私為他人,純就是守真求善至美,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兩地書》是父母間私人的通信,完全沒有公布于眾的動機,每每讀來,都被爸爸的真情、激情、感情深深打動,為自己能生活、成長在這樣的家庭而感到幸運、幸福,覺得整理、撰寫父親的一生是在張揚人性光輝、傳承文明進步的基因。
在編撰中,我想通了主旨,不是記載父親的事功、經歷,而是著重彰顯他的思想、情感、人格,回答“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怎么樣成為這樣一個人”。能夠打動我的往往是一些細節:如從兩院乘卡車去???,他讓同車孕婦、兒童坐進駕駛室,自己坐在車廂貨堆上;如他為只見過一面的學生寫介紹信,能糾正原信上姓名的錯誤;清理“文革”“三種人”時,讓他指認打他的學生,他說眼鏡被打掉了,沒認清,他告訴秘書,如指認了,將毀掉了那個年輕人的一生,哪個年輕人不會犯錯誤呢;考察云南熱帶雨林,他給媽媽信中描述,乘獨木舟沿瀾滄江急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行程,老舊汽車路途拋錨遇險,但是膠林椰樹搖曳、傣寨風土人情、山川壯美秀麗,一派樂天向上的精神充滿紙面;在國外采種,識別花草樹木,探尋新見物種時,求知喜悅的情感……
這些細節更令人動情,感到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兩天正在撰寫“文革”歲月,讀著爸爸的交代材料、勞動改造的思想檢查、為人寫的證明、應造反派作的揭發……上千頁的材料,二、三十本的筆記,讀得讓人心痛!那是一個人妖顛倒、是非混淆、踐踏文明、喪失人性的時期,爸爸的檢討是真誠的,因為他相信出身舊官僚家庭的資產階級小知識分子需要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晩,兩派武斗打死了人,傳爸爸去接受批斗,有人叫囂要讓“走資派”去祭奠武斗犧牲的“烈士”。爸爸出門時穿上中山裝,并系上了風紀扣,在生死未卜的關頭,爸爸仍堅守了做人的最后尊嚴!
我直接引用爸爸的文字,是最能保持真實的辦法,但是我有所顧慮,這些太個人化的文字可以感動家人,但能打動讀者嗎?特別是那些80、90后們。爸爸的一生,對現在的年輕人已隔了兩三個時代,他們能理解嗎?有緣讀到這本書的曾經一起弄潮的同伴,以及生活在新時代的后浪們會相信、愿探尋、能理解父親和他的那個時代嗎?我信,所以有了這本書。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信嗎?
?文并供圖/何迪
版面編輯/王勉
圖文排版/雷若彤